發表文章

金光黨的由來

起源於日治時代,可以說是歷史最悠久的古老騙術,也是最具台灣傳統耳熟能響的犯罪詐騙;成員大多為二女一男,一名女成員假裝弱智身懷鉅款(金條),另一名女成員再搭訕被害者,誘騙弱智女成員的金條,只要先拿出一筆錢就能換取弱智者的金條,若被害者答應的話,另一名男成員就會開車將被害者載走,連哄帶騙的讓被害者到銀行領錢,最後被害者發現拿回的金條變成沒有價值的財物。 每次的金光黨詐騙,被害者一定都會說被控制了,中了迷魂術,當時聞到香味後並被拍一下肩膀,整個意識變開始模糊,之後任人宰割。不過站在實證角度來看,所謂的迷魂術,至今沒有人能用科學的手法解釋或重現迷魂術,應該是被害者為了面子不敢說是因為當下的貪心而被騙,所以才編出這樣的謊言,若真的有這種神術,我相信絕對是穩拿諾貝獎的。

只要不掏錢就不會被詐騙?

過度自信、固執於自己的想法,不容易聽從他人意見的人,認為只要不掏錢就不會被騙,這心態是最危險的,反而更容易成為詐騙的目標。這是因為他們通常相信自己不會上當,因此可能忽視潛在的危險信號。 詐騙者常利用人的“心理弱點”進行操控,對於自認為不會被騙的人,他們可能會更容易“放鬆警惕”。有自信的人可能會輕視詐騙資訊,尤其是“權威者”或認為自己有“足夠的能力”來應對任何情況。這種自信過頭的心態,反而可能讓他們更容易落入精心設計的陷阱。 當然,這不代表這類群的人都會被詐騙,但“我不會這麼倒楣”的心態,確實創造了可能的風險。

染色體犯罪

最近郁婷事件鬧的很兇, 其實主要是染色體的機能問題, 在生物學除了XY及XX染色體, 還有一個叫XYY性染色體, 普世價值中有Y染色體具備為男性, 這就是新聞郁婷的爭議, 但若再出現一個Y則可能會呈現暴力傾向, 第1對到第22對染色體為XX染色體, 第23對染色體, 會先從母親獲得X, 再從父母取得X或者Y染色體, 換言之想生男生或女生其實決定權是在男生, 所以古時候常罵媳婦生不出男生, 其實該檢討是男生才對, 部份研究顯示,有些男性會為三個染色體, 所謂的XYY, 超為超男人(supermale),較易有暴力性行為。 只是這派的學說遭受挑戰, 雖然有此犯罪是有XYY染色體, 但這種類型本身就占少部份, 樣本數過少的情況下, 信效度遭受質疑, 且這種生物基因來論定一個人是否犯罪, 是否有種族或基因岐視問題, 因此相關研究逐漸式微。

為何咬手臂

情侶放閃時,有些女生會喜歡去咬男友的手臂這是為什麼呢?這可能是心理學所講的“可愛侵略性” 研究顯示會形容可愛大致分為二種,"青春"及"外表",大眼、圓輪括及精巧小東西才會被人類覺得是可愛事物,當然隨時間演進及歷史的洪流,可愛事物占滿大的主觀意識,回到主題,所謂"可愛侵略性"是指當看到可愛動物、東西會想咬一咬抓一抓,例如有些養貓會去吸貓、女友會咬男友的手、有些男生會使用摸頭殺或者捏女生的臉頰,這些行為是情緒過載而出現反向行為結果,當可愛帶來的情感越豐富愈無法自拔時,人類的身體機制為了解緩此情緒,會不自主做出反向行為來平衡情緒,這也可以說是一種"雙態表達",這原理就像有些人太高興而哭了,有些人太生氣而笑了,為了不讓你笑死或氣死,體內會自主抵銷的方式,同理不讓你被可愛的東西萌死,所以就會想捏爆的想法了,所以下次看到超可愛的妹子而去捏臉頰,就有正當理由了。

孤獨感

自古以來人類都是群居動物,長時間獨自一人會走向死忘,此時的大腦會告訴你要多參加社交,不然你會走向死亡,就像飢餓感一樣,若不吃不喝會死掉,是大腦給你的警訊。 然而當你有孤獨感層面而又積極社交,你的大腦會將他人的釋出善意解讀成有目的的接觸或者是惡意的行為,也因此本身的戒心愈高,而旁人又會覺得你是難以接觸之人就會敬而遠之,在這種惡性循環下,只是讓自己的孤獨感愈重,之後就容易引發成焦慮症及憂鬱症症狀,甚致連老人痴呆也都是。 既然孤獨感這麼可怕要怎麼消除呢,其實也還好,若你有飢餓感你就去吃東西,而孤獨感的話只要對症下藥則藥到病除。 1.認識自己︰ 若你本身是喜歡社交的人,與他人的接觸就放低戒心,別讓別人眼中認為你是怪咖難相處之人;若喜歡獨自一人也不用為了迎和大眾而改變自己,享受一人的時光也是很美好,重點是你自己要很快樂。 2.多參與活動或課程︰ 若缺乏社交而長期感到孤獨感,可藉由志公或者社大上課,可以根據自己喜好的興趣找到更多志同道合的人,幫助自己走出自我封閉的境界。 3.多找人交談︰ 傾訴一直是最好的解藥,尋找信任的人,將你內心的想法或者不愉快的事情講出來,透過朋友開導或者自己復原的情況下,能夠把內心壓仰的事情化解掉。

鳥籠效應

        我記得我當時抽到龍女僕桌墊(如照片),當下我就特地買桌墊套,並且組了龍女僕牌組,有了牌組再買龍女僕卡套,若當下我沒有龍女僕桌墊,我根本不會再花這麼多錢買這麼多原本不必要的東西,你是否也有類此此情形呢,而這些行為就是心理學所講的鳥籠效應。              William James當下跟他的好友打賭,賭他一定會養鳥,他的好朋友非常有信心一定不會養鳥,過不久James送他一個很高級的鳥籠,他朋友表示我會當作是個很棒的藝術品,絕對不會養鳥,收下鳥籠後只要有到他家拜訪的客人一定會問他怎麼沒看到鳥或者說鳥死了嗎?他忍受不了每次的解釋,只好也跟著養鳥了。         從故事中我們可以知道鳥籠效應,當人們在偶然的情況下獲得了一件原本不需要的物品,會有意識或無意識地繼續增添更多其他的東西,主要受到旁人的左右或者自身的慣性思維,我們會認為鳥籠應該要搭配鳥,又如同你在某個場合得到了花瓶,你也會不自主的再買花了擺,然而很多是世俗的想法,也可以說是鳥籠效應的陷阱,你是否也曾被鳥籠困住呢?當我們能培養獨立且自主的思考能力,才比較不會掉入此陷阱。

錯誤共識效應

史丹佛大學曾做過一個研究,做問卷讓路人選項,選A的人會認為別人也會選A,而選B的人認為別人也會選B;大家總是會"下意識"的認為別人和我差不多,這也就是小學班上最愛講話的那個人總是大喊要別人不要講話,因為他認為別人跟他一樣愛講話。 性別、身障、種族岐視也可以用這心理學"錯誤共識效應"來解釋,人往往會把自己的想法投射在他人身上,例如我喜歡打球認為別人也喜歡打球,而不喜歡打球人的會覺得他是異類,為何不愛打球,若徧激的話就會去排擠,拉幫結派、結黨營私、種族岐視、性平岐視、學校職場霸淩都是這種效應引發的。 當我們明白這理論時,不要過於強烈相信自己的主觀意見己的主觀意見,我們要抱持開放的心態,多聆聽別人的想法及同理心態,踏出囹圄的局限,讓自身的視野更寬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