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12月, 2024的文章

地面師的剋星-地籍異動即時通

這東西知道的人應該不多吧,其目的是在土地或建物所有權相關的地籍資料發生"變更"時,迅速通知土地或建物所有人,以增強交易透明度,並防範不動產詐騙或盜用情況的發生。功能如下: 即時通知:當地籍異動發生時,系統會通知所有人。 防範詐騙:避免土地或建物在所有人不知情的情況下被冒用或非法交易。 免費申請:至任何的地政事務所都能申請,免費。 多種管道:可以跨區並透過地政事務所現場申請,也可以線上申。 潛在漏洞-無法防被自願 這機制的根本是在防"被盜用",如若是在被騙之下不疑有他的過戶,實際上是無法防制,在過戶時只要過戶方或者代書提供身分證,而被過戶(詐騙集團)根本不用到場,換言之被過戶的身分可以不用到場,根本無從查核,防不勝防,正因如此,平常就該定期關注詐騙案例或接受相關知識,做好防預反詐騙才是最好的方式。

詐騙新聞

看到內湖雙屍案很令人心痛,母女因經濟壓力與孤立無援的環境選擇走向悲劇,其背後的無助與絕望更應引起社會深刻的反思。尤其在新聞中提到當事人曾向警察求助卻未能得到妥善處理,暴露出現行社會安全網的漏洞與資源不足。這不僅是個案的悲劇,更是系統性問題的縮影。 現在的社會風氣是懲處警察,還用教唆自殺(五年以下)移送法辦,若判決出來比詐騙集團的刑責還高,是不是很諷刺? 只要發生任何案性,公體務體系就是特簽特簽再特簽,立法部門就是專案專案再專案,站在民眾的角度,這也是最有感的,但也因此,才導致一堆有的沒的法案亂象 以馬後炮來看,若今天沒有被騙1200萬,是不是不會發生自殺的悲歌以及被移送法辦的警察,甚致追查詐騙集團的後續資源成本呢? 預防是成本最低的行為 每到破獲詐騙集團或偵破大案件,一定看到很多人出來搶風頭搶功勞,但"預防"大家都不會特別重視,原因如下︰ 1.樂觀偏誤︰本身都認為我絕不會是天底下最倒霉的那位,認為防範是多餘的。 2.短視近利︰預防要付出時間及資源,卻無法看到立即效果,忽略了長期的效應。 3.缺乏知識及教育︰若不瞭解風險的嚴重性或預防的必要性很難引起重視。 4.環境的氛圍︰黑格爾的唯心論與馬克思的唯物論我認為是相輔而成的,然而當週遭環境對於預防議題缺乏的話,自然也不會受重視。 有居安思危的人本來就是少數人,要讓大家重視預防,關鍵在於“教育”來提升風險意識,以及實例說明預防重要性,我想這也正是社大“終身學習”的核心價值,在任何階段都能好好學習精進自己,這也是我的初衷,或許學習無法杜絕完全的詐騙,但若能在教育中讓大家能降低風險及減緩詐騙的數量,防患因詐騙而造成自殺的悲歌的話,我想這也是功德一件。

修復式正義

Eglash(1957)形容正義只是第一英里路,而修復式正義是要走第二英里路。 第一哩路是處罰、賠償或贖罪,但犯罪者沒有因此變得更好,只有在完成第二哩路才能恢復善意與和諧的廣泛意義。 Eglash給第二哩路的例子是讓那些曾犯錯的人去提供幫助,使他們不要再入獄。透過成為一個專業的前出獄人(因為我進過監獄我有資格幫助別人)或者是一個受過傷害的治療師的角色(因為我曾受過傷),分享自己的經驗、智慧與希望協助那些人前往復歸的道路。 許多囚犯和前囚犯都希望得到復歸人的指導,這樣幫助的角色,像是Anderson’s書中所描述的師徒關係(受尊敬的成人v.s.年輕的鄰居青年),雖然無法測量這種受傷害治療現象的之真實程度,但非常多人透過這樣幫助他人的專業角色退出囚犯角色,是一種藉著成為幫助別人的專業治療師角色使自己原本充滿罪惡和內疚的生活能重新被他人接納且變得充滿價值感。

巴納姆效應(福勒效應)

人們在接受一些模糊而普遍的敘述, 總是會對號入座認為是自己個性, 如在算命時可能說你是一個外向獨立的人, 但有時你是一個內向心靈容易受傷的人, 這種冷讀術的話術,一下外向又內向, 到底是內向還外向沒明確答案, 但往往在這種模糊地帶直接跳入認為是自己個性, 而覺得這是很準的算命, 實際上這就是所謂的巴納姆效應。 這理論源自美國秀場有個經營者是巴納姆, 他擅長利用人性來吸引觀眾, 心理學家福勒就進行研究, 給所有的受試者一份完全一樣的報告, 而這份報告都是一些模糊且普遍的描述, 之後再請這些受試者評斷是否符合自己個性, 結果大家都覺得符合自己個性。 見鬼了,都準?難道大家個性都一様? 正因為我們都被宿命論給綁住, 性格及命運都是掌握在雙手的, 迎向未來才能擁有更美好的人生, 而不是受困於巴納姆效應

竊盜犯的黑話

雞老闆(雞頭)︰竊盜集團老大 照水︰把風 窩裡雞︰扒手 推手︰協助車上行竊 抓雞︰偷機車 跑船︰在高鐵上行竊 跑大輪︰在火車上行竊 殺肉場︰贓車專問解體場 典霸子︰典獄長 科霸子︰科長 條子︰警察 蒙古仔︰監獄醫生

正向心理學與傳統心理學

想成為心理學大師,最快的方式就是挖掘人類最黑暗的一面,越是腹黑成名的機會就愈大。從一些知名的心理學研究往往都是探索人類最負面的一面,但人類就沒有"善良"的一面嗎?孟子的性善論人是有"側隱之心"的,在新聞事件中常有因發生車禍,而路人協助搶救或引導交通順暢,這些都可以認定人類的內心絕對是有"光明"的一面,然而傳統心理學的發展有些失衡,嚴重忽略正向心理,也因如此才開始正視正向心理學。 正向心理學是近10年間興起的新興領域,和傳統有些差別,正向強調人類優點幸福感,過者充實生活讓人生更有意義,並透過正向質量提升心理健康;傳統探討心理疾病、心理障礙相關的問題,從原理再診斷治療病況,幫助回歸正常生活。 從結論來看,正向專注提升正常人群的生活滿意度,而傳統更多專注解決心理問題,兩者不是對立面而是互相搭配,倘犯罪學是探討人類的徧差行為,則心理學是探索人類的感知行為。

金光黨的由來

起源於日治時代,可以說是歷史最悠久的古老騙術,也是最具台灣傳統耳熟能響的犯罪詐騙;成員大多為二女一男,一名女成員假裝弱智身懷鉅款(金條),另一名女成員再搭訕被害者,誘騙弱智女成員的金條,只要先拿出一筆錢就能換取弱智者的金條,若被害者答應的話,另一名男成員就會開車將被害者載走,連哄帶騙的讓被害者到銀行領錢,最後被害者發現拿回的金條變成沒有價值的財物。 每次的金光黨詐騙,被害者一定都會說被控制了,中了迷魂術,當時聞到香味後並被拍一下肩膀,整個意識變開始模糊,之後任人宰割。不過站在實證角度來看,所謂的迷魂術,至今沒有人能用科學的手法解釋或重現迷魂術,應該是被害者為了面子不敢說是因為當下的貪心而被騙,所以才編出這樣的謊言,若真的有這種神術,我相信絕對是穩拿諾貝獎的。

只要不掏錢就不會被詐騙?

過度自信、固執於自己的想法,不容易聽從他人意見的人,認為只要不掏錢就不會被騙,這心態是最危險的,反而更容易成為詐騙的目標。這是因為他們通常相信自己不會上當,因此可能忽視潛在的危險信號。 詐騙者常利用人的“心理弱點”進行操控,對於自認為不會被騙的人,他們可能會更容易“放鬆警惕”。有自信的人可能會輕視詐騙資訊,尤其是“權威者”或認為自己有“足夠的能力”來應對任何情況。這種自信過頭的心態,反而可能讓他們更容易落入精心設計的陷阱。 當然,這不代表這類群的人都會被詐騙,但“我不會這麼倒楣”的心態,確實創造了可能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