詐騙新聞
看到內湖雙屍案很令人心痛,母女因經濟壓力與孤立無援的環境選擇走向悲劇,其背後的無助與絕望更應引起社會深刻的反思。尤其在新聞中提到當事人曾向警察求助卻未能得到妥善處理,暴露出現行社會安全網的漏洞與資源不足。這不僅是個案的悲劇,更是系統性問題的縮影。
現在的社會風氣是懲處警察,還用教唆自殺(五年以下)移送法辦,若判決出來比詐騙集團的刑責還高,是不是很諷刺?
只要發生任何案性,公體務體系就是特簽特簽再特簽,立法部門就是專案專案再專案,站在民眾的角度,這也是最有感的,但也因此,才導致一堆有的沒的法案亂象
以馬後炮來看,若今天沒有被騙1200萬,是不是不會發生自殺的悲歌以及被移送法辦的警察,甚致追查詐騙集團的後續資源成本呢?
預防是成本最低的行為
每到破獲詐騙集團或偵破大案件,一定看到很多人出來搶風頭搶功勞,但"預防"大家都不會特別重視,原因如下︰
1.樂觀偏誤︰本身都認為我絕不會是天底下最倒霉的那位,認為防範是多餘的。
2.短視近利︰預防要付出時間及資源,卻無法看到立即效果,忽略了長期的效應。
3.缺乏知識及教育︰若不瞭解風險的嚴重性或預防的必要性很難引起重視。
4.環境的氛圍︰黑格爾的唯心論與馬克思的唯物論我認為是相輔而成的,然而當週遭環境對於預防議題缺乏的話,自然也不會受重視。
有居安思危的人本來就是少數人,要讓大家重視預防,關鍵在於“教育”來提升風險意識,以及實例說明預防重要性,我想這也正是社大“終身學習”的核心價值,在任何階段都能好好學習精進自己,這也是我的初衷,或許學習無法杜絕完全的詐騙,但若能在教育中讓大家能降低風險及減緩詐騙的數量,防患因詐騙而造成自殺的悲歌的話,我想這也是功德一件。
留言
張貼留言